上海交通大学首批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挂牌

2021-03-04 08:53:28
2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市六医院举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元义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书记熊振华为基地揭牌。

伴随“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吹响号角,深层次的学科交叉正在推进。市六医院将联手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探索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的前沿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郑元义表示,临床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基石,团队合作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医院将借助“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基地这个平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优势专家资源,强化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多元化开展双向合作与学术交流研讨,全面提升基地科研实力与诊疗水平,打造新型高质量科研品牌。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陈江平在致辞中介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新工科”“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为提升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启动了首批“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的遴选。经评定,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崔德荣牵头的“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实验室”入选首批“创新实践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前沿创新研究院计划项目办主任王斌在致辞中强调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保证。因为只有创新,才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创新,才可以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创新,才可以走在世界前列。
 
此次挂牌的“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与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郭圣荣教授共同指导,麻醉科崔德荣教授表示其将秉承“重实践、求创新”的原则,以交叉学科为引领,致力于研制与研发透血脑屏障纳米载体神经保护药物、长效局麻药;探索可视喉返神经监测气管导管,进行实时可视动态监测,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开发智能闭环麻醉机器人管理系统,实现精准操作、智能决策,推动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项目的长足发展。

揭牌仪式后,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高峰论坛举行,论坛上郭圣荣、李红兵、高安柱教授还对“透血脑屏障的纳米药物载体研制与发展”、“人工智能在麻醉学领域中的应用”、“3D成像技术在麻醉可视化领域中的应用”做了专题汇报。
 
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指委联合组建,旨在利用学科交叉,融合医院、工程、商科内容,提供一体化系统化培养方案,打造“医工融合”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
 
首批“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共计30个,合作校内学院9个,附属医院11家,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多个方向,扩展至骨科、麻醉科、眼科、儿科等多领域,建设周期为三年(2021-2023年)。“基地”工作重点在学生培养,从开展创新教育、组织创新交流、指导创新实践等方面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医工方向认知,通过线上线下讲座、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组织科研交流沙龙、文献导读/读书报告会等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利用本科生大创、PRP与践行杏林等项目综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高层次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交叉基地揭牌将开启医工交叉的新篇章,也将实现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双赢。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依托“医工融合”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平台等跨学科工作单元,形成师资集聚、资源集聚、学生集聚、创意集聚、成果集聚于一体的工作特色;也使“创新”的内容和领域更为多元,以期培养更多具有“整体健康”观念与“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文/上海交大)

上一篇:娱乐明星百科创建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