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及规划实现交通愿景

2019-01-18 10:23:23
科技快讯网报道:2040年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咨询小组日前提出“20分钟市镇、45分钟城市”的愿景,让九成的人从市镇一个地点到最靠近的邻里中心,路程不超过20分钟,九成的人在尖峰时段前往全岛任何一个目的地,费时也不会超出45分钟。这是非常大胆和美好的愿景,必须尽很大的努力,包括动用科技和更好的规划,大幅度提高出行效率,才有可能实现。
 
目前在非繁忙时间,自己开车基本能做到20分钟内抵达市镇内任何一个目的地,45分钟内能到达全岛多数目的地,可能只有从樟宜机场到大士需时超过45分钟。不过,上述愿景设定的时间是“尖峰时段”,出行方式是“走、骑、搭”,而不是开车。目前在尖峰时段从家里出门前往全岛任何一个目的地,自己开车并不容易实现“45分钟城市”,更遑论“走、骑、搭”。因此,“20分钟市镇、45分钟城市”是一个令人非常憧憬的愿景。不过,以目前的公路和公共交通状况来看,这个愿景似乎有些遥远。
 
从长远来看,最有可能实现这个愿景的办法,是全面使用随需而至的无人驾驶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和物联网一旦成熟,交通系统的效率将大大提升。首先,乘客出门前通过互联网叫车,智能管理系统可以最快的速度调派车子前往载客,车辆大小可按乘客人数调整。高架公路横跨城市天空,车辆运行由人工智能中央控制,交通灯路口可以减少,车速可以稍快,公路安全将提升,交通运行效率自然大幅提高。到时人们拥车的欲望也会降低。不过,这样的愿景更像科幻电影里的未来世界,20年后能否实现,目前难以断言。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能善用现有科技,重点针对步行和骑车,对公路系统作出重新设计和良好规划,投资建设更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如提高地铁网络密度,改善公共巴士运行效率,逐步朝“20分钟市镇、45分钟城市”的那一天迈进。
 
我们的人行道网络已经接近完备,除了快速公路,所有公路旁都有人行道,但是个人代步工具专用道网络则有待完善。现在的做法是拓宽人行道,让行人和个人代步工具共用。要鼓励走和骑,就必须加强行人和骑士的安全,让行人和个人代步工具分流,例如在两条专用道之间筑小分界堤,有助于加强双方的安全。规划师必须从行人和骑士的角度出发,才能实现更有效率的“走、骑”出行方式。
 
此外,可以建造更密集的地下步行空间衔接地铁站,尤其是市中心。这些地下步行空间还可开辟个人代步工具专用道。地下空间不受天气影响,人们更愿意“走、骑”于其中。
 
公共巴士的载客效率也有提升的空间,但本地公路交通灯多,影响行车效率。一般上,目前乘搭支线服务已可实现“20分钟市镇”,但乘搭主干线服务则未必。巴士服务、轻轨和地铁必须更好地规划,各自形成网络,又要能互补。目前已展开试验的随需而至巴士服务,应能提高巴士效率。
 
地铁是最有效率的出行方式,但是除非人们下楼步行10分钟就能搭地铁,否则上述愿景也不容易实现。进一步提高地铁网络密度是最直接的做法,但这需要公共财政资源,毕竟兴建地铁线不便宜。不过,目前除了已规划但未确定兴建的北岸线,政府似乎并没有计划更多的新地铁线。据2013年提出的2030年新加坡交通景观描绘,10年后的地铁网络将延长至360公里,密度可媲美伦敦和纽约,高于东京和香港,每10户家庭有八户步行不到10分钟就有地铁站。由此看来,地铁网络在10年后将达到顶峰,2040年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也许不会把重点放在地铁建设上。
 
公共交通作为一种服务,人口和经济也必须持续增长,才能提供足够的需求。“20分钟市镇、45分钟城市”是美好的愿景,能否实现,胥视对科技的掌握和应用、对良好规划的重视。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