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改变大学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

2018-10-22 09:58:49

 大学在原始创新和重要思想产出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工智能的思想和方法也源自于大学。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数学系助理教授约翰·麦卡锡等人发起了“达特茅斯会议”,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概念。在人工智能研究热潮中,国内外已形成“千帆竞发”的局面,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对于智能的本质和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多基础性、共性的问题尚未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支撑,应用层面上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都将是“无源之水”。因而,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承担起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创新的重任。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大学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以我们熟悉的力学科学为例,在工科体系中的力学学科,是技术科学,也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桥梁,最容易与计算机技术结合。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力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带来挑战。上世纪90年代前,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趋之若鹜的板壳力学,而今门可罗雀。学生不选板壳力学课程的原因不是教材和教师的匮乏,而是有限元理论和计算软件的兴起,使得偏微分方程的求解由计算机程序数值化完成,比传统方法更加准确便捷高效。随着工程中提出的多尺度和多物理场问题日益增多,需要不断改革研究生的力学课程体系,需要包含流固热耦合的力学理论和计算课程。力学学科的围墙打开了,专业的空间才能不断拓展。清华大学力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如增加流固耦合的计算力学课程,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的结构力学课程,正是反映了人工智能的时代特征。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力学领域反映的特点是应用大数据驱动解决力学问题,特别是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问题。力学与人工智能结合形成新的力学交叉专业方向,构成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大数据驱动科学研究。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教育必将改变封闭的学科体系,各专业空间将不断拓展和融合。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