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类、工具类APP弹窗广告“有哪些危害

2024-08-16 14:51:46
教育无小事,要进一步压实网络平台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的责任,依法加强对学习类、工具类APP平台和传播者的监管和处罚,不断净化网络空间。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学习类、工具类APP弹窗广告“肆无忌惮”,美女主播、游戏连麦、电子宠物……充斥着游戏链接、诱导广告等内容。有家长反映,广告多也就算了,一些广告画面不堪入目,根本不适合孩子观看。

如今,互联网在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正值暑假,不少中小学生通过学习类、工具类APP进行学习打卡、资料查询、学习辅助、运动记录等。可以说,学习类、工具类APP在每日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相关APP“屏幕环境”如此乌烟瘴气,不免令人担忧。且不说,大量低劣信息充斥屏幕,会转移学生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受众主体,被过分商业化、娱乐化甚至暴力信息浸染,对其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养成极为不利,稍有不慎还可能误入歧途。

教育无小事。针对乱象,呼吁治理的声音很多,有关部门也进行过多轮行动。事实上,早在2018年底,教育部就专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加强监管,杜绝有害APP侵蚀校园。广告法明确禁止涉黄涉暴类广告出现;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相关规定,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今年,中央网信办“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也将涉未成年人APP乱象列入突出整治问题。一系列的规范和举措,都为孩子们的线上学习、打卡“筑好安全堤坝”。

既有章可循,为何乱象还屡禁不止?这背后,既有相关平台方将APP的商业性放在第一位的利益追求,也有法律法规在落实落地中的“可为空间”。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相关APP的研发者、运营者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要充分意识到其面向的是未成年人,就要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避免产品过度成人化、娱乐化和商业化。靠打“擦边球”,不会走得长远;只有以过硬的产品赢得受众,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在监管步步趋严的形势下,钻空者依然不少。这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压实网络平台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的责任,加强对平台和传播者的监管和处罚,对于问题APP,该下架下架,该罚款罚款,倒逼平台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此同时,为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管理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有关部门在提升色情、娱乐等信息鉴别能力,升级防控手段,畅通举报渠道,健全问题反馈机制等方面,要根据新情况补充新方法、堵住新漏洞。只有良心与品质双重加持,监管与服务齐头并进,不断净化屏幕、输出精品,才能打响品牌,也才能有更好未来。


APP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