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为什么需要“鸿蒙”

2024-06-29 10:58:24
中国市场为什么需要“鸿蒙”:手机系统长期被ios和安卓两大系统统治。在国外市场,微软与诺基亚合作的 Windows Phone 系统,三星与英特尔合作的 Tizen系统先后失利。

国内市场,国产手机开发系统依旧发展坎坷,早年在ios和安卓系统为主流的年代,国产手机厂商,困于技术难题,只能被迫依赖海外系统,安卓系统成为了大多数手机厂商的选择。

2008年开始,国内市场真正开始尝试自研系统,中国移动率先推出了首款手机系统,名为OMS(Open Mobile System),并退出了搭载有OMS系统的Ophone手机。但很快这款号称是不依赖安卓的自主系统,就被曝出实际上底层代码是基于安卓开发的。

而且这款手机并不兼容安卓软件,因为缺少软件生态,很多用户只能被迫刷机换成安卓系统。

在中国移动之后,中国联通也搞起了自研系统,研发出了沃phone,一样的配方之上,沃phone还试图向搭载该系统的手机厂商,收取30元的授权费,最后无疾而终。

2011年,互联网大厂阿里云也曾尝试研发手机系统,推出了YunOS,不同于移动和联通的自主系统,Yun OS 采取了对安卓软件兼容的策略,但却因此被称作“换皮安卓”,巅峰时期,曾一度获得了7.5%的市场份额。

此外,还有tita、百度云ROM,Firefox OS的昙花一现,但最终都因为资源缺乏,产品性能较弱,无疾而终。

国产手机长期被安卓系统裹挟。鸿蒙系统与安卓彻底切割之前,也经历了长达五年的拉扯。

所以早在19年鸿蒙OS1.0时期,华为就选择全面兼容安卓的软件生态,甚至哪怕可能会背负一些骂名,也要强行加入安卓的AOSP代码。

转机发生在华为推出手机用的鸿蒙2.0之后,未加入安卓AOSP代码的OpenHarmony1.0系统横空出世,虽然不进行商用,只是针对开发者进行开发用,却已然展现出了鸿蒙软件生态建设的雏形。

谷歌禁止华为使用GMS服务,华为研发了HMS作为替代,对支付、地图、搜索等功能进行了针对性研发,为纯血鸿蒙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去年,华为发布了鸿蒙4.0后,华为已经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丰富的API,可以自由高效地为鸿蒙开发软件,与此同时,多平台开发架构ArkUI-X的推出,进一步降低了开发门槛。即便不是专职的鸿蒙软件开发者,也可以完成对安卓APP的转换。

在围绕手机和IoT设备场景之外,鸿蒙正不断拓展生态圈,在独立手机系统之外,华为更大的愿景在于推动跨平台跨设备互联、打造鸿蒙原生生态从而实现全场景智能操作以及打破各个应用之间的壁垒。

早在鸿蒙系统首次发布后的2020年,华为就提出了“1+8+N”战略。“1”代表是手机,是控制链接其他设备的中心。“8个大行星”指的是华为的平板、电脑、手表、车机、耳机等设备。围绕着关键的八大行星,周边还有合作伙伴开发的N个卫星,指的是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及智能出行各大板块的延伸业务。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