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e-ICBC从1.0到2.0的成长思考与理念
9月29日,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暨网络融资中心成立发布会上,董事长姜建清表示,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力在于大数据的运用,金融大数据方面,大银行具有优势,而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则在客户体验的不断改善。
如下是其发言实录
今天这次发布会,我们在全面发布互联网金融战略升级与实施进展的同时,也希望可以深入阐释e-ICBC从1.0到2.0的成长思考与理念,与大家分享工商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观,与各界一道探索、共同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概括起来,我们对互联网金融有这样几个基本认识:
第一,互联网金融不管融合了多少互联网技术的特征,其本质还是金融。
从上世纪90年代的“鼠标”“砖头”大战,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争,人们不止一次地提出这样的疑问,银行究竟会不会被互联网技术颠覆?20年前,银行用“鼠标+砖头”,开创了一个新的金融模式。20年后,互联网金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依然认为,无论是跨界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的金融机构,其中都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而决定兴衰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深刻理解并审慎把握好金融的本质特征,控制好创新的界限,平衡好效率与风险、便捷与安全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并未脱离金融的基本功能和属性,改变的只是实现载体、渠道和手段。从世界金融业的发展看,决定一家金融企业能否真正屹立不倒且基业长青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能否在恪守金融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依托技术来变革思维、改进管理、创新模式,将金融业务做得更深更透,进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是行稳致远的行业,金融机构对金融本质的参透和把握,是在经济周期波动和市场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中日积月累形成的,这种内功恰恰是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独特优势。我们不会远离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会执着地把前沿的互联网技术与自身具备的金融专长紧密结合起来,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专注地做好本业,在不忘初心中创新发展、在不忘本来中开辟未来。
第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态新的组成部分,其产生、成长和壮大无不源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唇齿相依、同枯共荣。
工商银行在推动e-ICBC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把自身在互联网技术以及跨界融合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比较优势,积极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新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让互联网金融联通工商百业、惠及千家万户、服务国计民生。
我们突出加强了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而互联网技术增强了我们的服务能力。我们创新开发了“工银启明星”科技贷款、河北白沟箱包批发市场租金贷款、四川和安徽茶叶贷款等特色产品,帮助小微企业和涉农商户提高融资可获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积极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们突出加强了对扩大消费和消费升级的支持,在融e购上陆续建设了旅游频道、汽车城、购房中心等子消费平台,并在其中嵌入线上消费信贷服务,有效将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将消费需求转化为消费信贷需求,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我们突出加强了对新兴业态培育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的支持,通过打造服务政府机构、集团公司,以及贯穿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云平台,开发针对服务医院、学校等特定领域的APP及金融服务,促进了社会服务和企业经营的便利化,带动各行各业实现“互联网+”的升级发展。
第三,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力在于大数据运用。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战略资源。国家刚刚出台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对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未来对大数据资源的掌握、挖掘、分析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企业洞悉商机、获取价值的核心要素。
研究表明,金融大数据必须具备一些主要特质,比如要有足够大的规模和足够长的积累,要有种类的多样性,包括交易数据、消费数据、日常行为数据等,而且要能通过智能挖掘和分析产生商业价值。从这些角度看,作为数据密集型和数据依赖性行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在这一领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工商银行的数据积累是在过去30多年的经营发展中形成的,并且从2007年起专门建立了数据仓库和集团信息库两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全部客户和账户信息的集中管理。
仅以客户信用纪录为例,我们对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的数据积累,分别超过了9年和7年,同时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较高,为我们把控实质风险、提升融资服务效率、拓展信贷市场,创造了巨大价值。
为了更高效地让大数据中蕴藏的大量“小机会”变成“大价值”,我们建立了一支2000余人的数据分析师队伍和全集团统一的信用风险监控中心,依托大数据的全景刻画与分析,一方面,实现了对全行超过10万亿信贷资产和每年8-9万亿累放贷款的动态风险监测和实时预警控制,提高了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户,发现更多的商业机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第四,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在于客户体验的不断改善。
互联经济中有一个SEE法则,即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必须具备社交分享(Sharing)、极致体验(Experience)、情感认同(Emotion)三个必要条件,而达成这三者的关键是要具备以客户为核心、客户价值至上的互联网思维。
工商银行正是基于金融消费者主导的商业逻辑和服务模式,“以客户的视角看世界”,成立了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研发团队和运维中心,利用“融e联”等多种渠道和方式零距离地感受客户、了解客户,并通过“小步快走”的迭代创新、延展服务链条的跨界创新、汇聚众智的粉丝创新等,千方百计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质高、便捷、价廉、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知道,与客户的需求和期望相比,工商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有不尽满意的地方,一些产品刚刚推出,三大平台还在建设完善当中,无论是产品性能还是客户体验上,都存在差距。但我们始终以开放的视野拥抱一切创新成果,紧紧盯住并且善于学习借鉴一切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审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在改善客户体验的路上快速奔跑,在不断学习中实现超越!我们真诚希望和欢迎广大客户和媒体朋友们使用、体验工商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朝着SEE的方向不断努力、不断加油!
第五,互联网金融需要打造线上与线下互联融通、互为支撑的服务模式。
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社交方式和消费行为的生活化、线上化、碎片化特征日益明显,拿出专门时间接受金融服务的场景越来越少。现在工商银行三分之一的客户基本不来银行,主要通过互联网办理业务。但我们也看到,金融消费者对实体渠道仍高度信任与依赖。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体验、针对复杂金融产品或高风险业务的面对面交流需求,也决定了银行物理网点仍将长期存在。
如果线上与线下能够互动协同、交叉引流,形成全方位、全触点的O2O价值链和完整的金融生态闭环,实现“任意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一体化服务,那么两者之间将会产生新的、更强大的聚合效应。
为此,工商银行加快了对线下网点的智能化改造,在境内所有网点开通了WiFi,发挥物理渠道在客户辅导、业务拓展、服务展示等方面的特有优势,使境内近1.7万家网点以及连通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成为线上业务的重要资源和服务协同,这是我行的巨大优势,也是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们还吸收“平台思维”,围绕每个网点积极推进覆盖衣、食、住、用、行的“工银e生活”店商圈建设,线上为商户搭建前台界面,向消费者推送相关商业信息,线下通过网点全方位服务商户,打造“金融+商业”的生态环境,争取在每一个需要银行的商业场景做到无处不在、触手可及,提供与日常生活无缝连接的金融服务。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近期国务院发布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对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以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等相关政策的深入实施,互联网金融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强劲成长。作为最大的商业银行,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和能力在这场变革中担纲起引领者和主导者的使命,全面提升e-ICBC的价值创造能力、服务品质和普惠水平,以自身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书写助推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