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互联网+”不是“+互联网”
吴伯凡:“互联网+”不是“+互联网”
“互联网+”在目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热门的话题有一个特点,它会被过度地传播、过度地遮蔽,《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表示,我们可能对这个概念深层含义、实质性的内容越来越忽略,所以我们希望在热话题下的冷思考,这个冷思考不是让它冷清化,是让它更冷静,让我们对它的视角、对它的反思是进行更切实、更冷静的关照和思考。
吴伯凡介绍说,“互联网+”不是一个特别颠覆性的新的概念,早在十五六年前就流行一个概念叫“鼠标+水泥”,鼠标代表互联网,水泥代表传统经济,然而那时候并未造成很大的冲击。十五年后的今天,传统的零售业已经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来自于网上各方面、从平台、垂直的销售模式对传统商业的极大的冲击。
以前传统产业、传统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产品和模式加上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能够企业增加一个新的销售渠道,能够更有效率地提高产品和品牌传播速度,这叫“传统+互联网”,而今天真正有颠覆性的,不是传统业务+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加上人本来就有的需求,吴伯凡表示,有的产业是因为特定的技术能力来满足一种需求,而需求是更原初的一种状态,产业表达是一种表达形式,与特定的技术条件有关。产业可能消失,但是需求是永远存在的。
在传统的产业里面,由于互联网出现以后,有很多问题无法跨越,明明看到有一个需求,但是没办法去满足它。共享解决的本质是什么?吴伯凡说,第一,生产设备的下放,在过去生产设备有非常大的资金门槛,使得个人无法介入一种生产。第二,通讯能力的下放,通讯能力是过去事业的通讯手段一定比个人使用的要强大得多,在今天个人与企业通讯能力鸿沟消失,甚至某种程度上个人的通信能力高于企业的通讯能力,所以个人这种通信能力的手段下放以后,导致共享经济。第三,信用能力的下放。互联网从传统的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一个转变不仅仅是在于它的可移动性,而在于它深度的识别性,每个使用者的身份会越来越明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得信息越来越透明化,使得逃逸成本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信用被迫要承担自己的信用,所以信用能力也在下放。由这三者下放以后,导致了前所未有潜在产能的释放,由于信息高度发达,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台越来越发达时,很容易将剩余产能释放成现实产能,在社会产能存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增量会大大增加,这就是共享经济的本质。
吴伯凡说,从共享经济里就能看到是互联网加上你的东西,而不是原有的,什么东西加上一个互联网。今天的“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把一种可能的需求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互联网是一种先进的工具,这种工具一旦出现的时候,人们总能发现它对于我们满足一个由来已久。
他提醒,我们不要为互联网去做什么,而是要问互联网能为我们做什么。他解释说,我们首先面对的是需求,我们需要对这个需求有深入的解读,用彼得.蒂尔的话来说,所有创业的成功都在于创业者能够发现一个在长时和幻想之间找到一个秘密的点,常识和幻想之间可能有很长的一段路,在中间只有一个点是秘密,什么叫秘密?就是你看得真真切切,别人一无所知,你要找到那样一个秘密。在坚持常识的人看来,你这就是幻想,而在一直幻想的人看来可能你这个东西是平平常常的,是一个常识,而对于你来说,你能够发现,它绝对不是一个幻想,但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只有这样一个点。与此同时,它也不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东西,也不是用传统方式在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上做了一点点花样的翻新。我们如果能发现一个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不是你的价值主张,不是你说服投资人,把他的钱用到你的口袋里,不是那样一种主张,而是在客户的角度看来,的确是一种他意中有,语中无,他根本没有想到,但是你给了他,他会感到特别惊喜的这一个价值主张,这是商业模式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找不到这个东西,任何其他的努力都是白费的。(《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