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12年精心打磨助推昂立教育OMO转型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政府、科技企业、线下教育机构等多方加快拓展在线教育,昂立教育也通过在线课程保障原线下学员“停课不停学”。此举在外界看来似乎是疫情影响下的应急之举,但对昂立教育而言,其实不然,昂立早在2019年初确定的新五年战略规划中就已经把“科技赋能”作为重要内容,全面启动了教育产品线上化部署。在产品、课件、师资、平台、运营管理等各个层面推进线下业务线上化,昂立教育早已为“线下+线上”OMO(Online-merge-offline)教育模式的转型做了充分准备。进一步深入调研发现,充分准备的背后是昂立教育持续12年在在线教育领域的精心打磨和努力。
从2008年开始,昂立教育开始布局在线教育领域,专门成立了昂立新课程事业部,开始了在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最初的在线教育以录播开始,技术层面相对不难,缺乏的是课程。昂立新课程创业之初就把打造优质课程列为第一要务。2008年昂立新课程研发出第一款网络录播——高考名师网络辅导课程;2010年各大高校开始结盟进行自主招生考试,新课程立即推出“华约”、“北约”、“千分考”课程和交大复旦冲刺班,不断完善自招网课体系;2014年新高考改革,新课程又在第一时间研究高考政策、考试方向,推出了等级考名师网络课程、名师冲刺面授班、自主招生、综合评价辅导课程等一套完整解决方案。2019年昂立新课程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现有课程重新整合,推出了“录播+直播”双师课程体系,精选昂立体系200多名学科名师与教研专家组成核心教研团队,一同把关教学质量。技术平台建设方面,从最初的10人左右到目前近百人技术团队,12年的时间,从平台研发到技术迭代,从最初的三分屏录制,到第二代绿板+预学习平台,再到第三代网课产品(一体机+网校2.0学习平台),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学习体验,昂立新课程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对学生而言,在线教育的最终效果是对项目运营与客户服务的考验。12年来,昂立重视每一次细微的服务,从每周互动总结,到每一次的作业批改,从一对一社群答疑到班主任一对一盯对,逐步建立了一套跟踪学员细微变化的服务方案。12年的实践与探索一直围绕“线下+线上”的有机结合,打磨积累OMO办学模式。昂立新课程目前已成功举办线下讲座210余场,线上家长课堂、线上直播课超过2000余场,累计辅导学员超60000人,其中清北交复学员超1500名,饱受学员及家长的好评。
近两年特别是2019年以来,昂立教育各业务板块陆续启动产品线上化进程。昂立外语2017年推出“昂立一课“在线教育平台,经过二十多次技术迭代,成为了集直播、录播等二十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混合式学习平台,至今已上线近200种在线英语学习课程包,累计15万多分钟课程,服务了6万余学员。昂立一对一个性化在线教育则从教研、学生和教师三个层面出发,开发了学生成长合力模型,制定了教学过程、学生入学、教师与班主任三项评价体系,最终落实到个性化教学与服务方案,使家庭、公校与培训机构三方形成合力,开创了在线教育高效能学习运营方案。昂立教育针对全国合作校和遍布全国的教师群体,建立了集资源、培训、考核、反馈于一体的昂立师训平台,通过对教师进行线上培训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教学标准化。同时,积极探索双师模式,通过双师课堂打通学习软件与双师直播间的通道。在本次疫情期间,作为对前期探索实践的检验,已连续对全国学生进行了同时在线2万人的公开课直播。
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对未来教育的理解与把握。持续12年在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使得昂立教育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显得格外从容。据悉,疫情爆发后,昂立信息部门仅仅用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平台的升级和扩容,各业务板块也完成了全部课程的线上化迁移,唯一让昂立教育措手不及的是大部分老师没有做好居家在线授课的硬件准备,个别老师还远在家乡,甚至上网也存在问题。好在公司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第一时间全部完成了线上化。昂立智立方“智学优+“OMO项目第一时间推出,全面启动智立方VIP在线+课程,昂立中学生提出”寒假班,我们线上见“的口号,确保线上线下无差别,消除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昂立外语的”昂立一课APP“更是迎来天量下载。截至目前,家长和学生对在线教育的体验超过他们的预期,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本次疫情,加速了昂立教育产品在线化进程。祸福旦夕,留待日后评说。
随着5G时代的来临,AI/AR的实践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的OMO模式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昂立教育在教培领域有着36年的积累,对学生、家长、学校有着深刻的认知,这是昂立教育发展OMO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过去12年在线教育探索与积累基础上,昂立教育未来会持续加大在线教育研发与投入,大力推行OMO教育模式,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在教、学、练、测、评等环节发挥作用,真正实现线上服务辅助线下教育、线下教育充实线上体验的教学目标,同时增加学生和家长对于课程的多样选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