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和消费创业者都是在“后BAT”时代寻找出路与机会

2018-06-26 15:56:01

投文娱和消费,关键要在产品爆起来之前就看到它。这对于投资人的考验变得更大了。


作者 | 邵乐乐


作为辰海资本的创始合伙人,陈尘曾经先后供职于华兴资本、景林资产,目前主要关注新消费新文化领域的项目。其主投项目包括淘粉吧、麦锐娱乐、创客星球、岩脉等项目。


在陈尘看来,辰海基金和一代文娱和消费创业者都是在“后BAT”时代寻找出路与机会,他们需要将BAT视为基础设施而非竞争对手。


内容是“后BAT”时代最好的流量抓手,也成为辰海在投资领域、甚至生态建设中的根据地和出发点。陈尘说,“用持续产出的优质内容把流量聚集过来。这是后BAT时代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逝后2C互联网投资的一个策略。”


正是因为对于内容商业价值和流量价值的理解,辰海也有机会从细分的的内容行业和文娱行业,进入到消费产业之中。


对于辰海的挑战和机遇在于,“需要对产品、内容相当了解,必须得从用户的角度去判断这个东西到底行不行”。在陈尘的描述中,辰海的投资团队的工作和研究更加靠近产品本身,“如果你真的要投内容,你就得对内容和产品有了解”。


作为一个早期投资人,陈尘需要未来和现实共存,也耐心又果断。


陈尘对于标的项目的未来认识较为务实,在中国独角兽级互联网公司和文娱类公司出现海外上市潮时,无论出于资本需要还是基于战略竞争,都将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退出方法。


以下是《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与陈尘的对话整理。


辰海一期到二期基金,主航道越来越清晰,这个定位是如何找到的?


说实话,一期成立的时间点对于所有GP来说不是好时候,不光是我们,所有基金都在面临选择,未来三年应该怎么定位。那个时候真的很难,不管是当时的市场、估值体系,还是投资方向,很多GP在2016-2017年都做了大量调整。


二期以来,基于合伙人的构成,我们有能力选择更多地聚焦文娱和消费,对于初创基金投文娱消费项目带来的累加效应比2B项目要多。因为更加聚焦,所以回报更好。

 

我算了一下,这两年已经上市或者拟上市泛文娱项目已经有近20家。这个领域有很多百亿美金级别的公司,里面会产生大量的为了竞争而采取的并购。


监管给文娱带来了一定影响,但内容产业自身的高速崛起是压不住的。从历史来看,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解决了温饱,人们就会购买高溢价、高毛利的商品。内容就是一种高毛利的商品,轻奢、潮牌、线下体验都是。


所以,我们投消费,会更关注跟新兴人群的溢价消费相关的品牌,或对应这一类型品牌和商品的渠道。这个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既是一个初创基金,也是一家初创公司,要有明确的标签。投泛文娱大消费对于基金品牌、生态的建立和长远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内容是流量载体,围绕内容和平台生态,可以更发散地去投。


所以,内容就会成为你们的根据地。


对,成为根据地,但不是目的地。我假设在上游的内容公司、平台,哪怕是垂直细分的平台上打好基础,完全可以以内容这个根据地为基础,不断地投流量,把它带到线下、带到消费、带到品牌、带到电商、带到游戏。强势内容还可以自己做内容平台。


内容是我们的起点,不是终点。它成为后BAT时代最好的一个流量抓手,现在已经很少有什么流量价值洼地了。你有特别好的内容,可以把流量聚集过来。这是后BAT时代互联网赛道投资的一个策略。


对你们来说,更加聚焦文娱消费后,新的考验有哪些?


投文娱和消费,关键要在产品爆起来之前就看到它。这对于投资人的考验变得更大了。以前的创业公司,会有三四年的爬坡期,这个过程中很多基金有机会进来。现在的项目成长周期缩短,一两年就起来了。


要么你就等它起来之后进去,这会很贵;要么就起来之前进去,那你要对它的产品、内容相当了解,必须得从用户的角度去判断这个东西到底行不行。


很多人觉得后BAT时代已经没啥可投的了,实际上你把BAT当作基础设施,还是有很多可以投的。做到千亿很难,但我现在按照几亿人民币估值投,公司如果能够做到百亿美金,投资人就有足够的回报。很多公司是轻资产项目,不是资本驱动型的,投资人的股份不会被过分稀释,回报相对可观。


很多时候,一百亿美金的公司累计融资就有五十个亿,作为一个中早期基金回报吸引是不够的。


对我们来讲,回归产品很重要。好在我们团队本身比较年轻,能够在很多互联网或者文娱的产品内容爆发之前进去。产品一上线,数据一起来,也是这类型公司估值能够快速增长的重要阶段。创客星球和《这就是铁甲》就是一个例子。


创客星球辰海进入算是很早,你是怎么发现的?


我和茹晨认识五六年了。他以前做科技创客类节目,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投资,但是一直在关注。


后来,茹晨聚焦做机器人格斗,觉的这次几个核心点都对了,去年年底就果断投资了他的项目。他们一上来就可以跟浙江卫视谈到综艺的播映权,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整个流程跑了一遍之后,马上就是优酷和他谈,整个节奏很好。


创客星球还可以做线下赛事,中国那么多工科类高校,可以先去学校走一圈。就跟NCAA之于NBA一样。前期可能需要一些国外战队进来,让整个赛事的水准、观赏性和国际接轨,后期完全可以在国内完成自己的产业链闭环。


你看的是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好比笑果文化占了脱口秀喜剧的赛道一样。


对。他既是一个综艺节目,又是一个格斗赛事,还能有线下演出和衍生品。一个公司只是靠一个节目还是有瓶颈的。要么特别垂直,能把产业链纵深延伸,要么规模足以做掉一半市场。


辰海在《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之前就投了麦锐和原际画两个偶像公司,当时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我们投麦锐娱乐的时候,关注偶像经纪的投资人不太多。我们当时和王丛聊,他的长处不是简单的发掘几个艺人或者搞好平台关系,这种是艺人经纪公司to B的那套旧玩儿法。


王丛第一有发掘优质偶像的能力;第二他对艺人有自己的方法论和管理体系,找的所有艺人背景、学历、家庭都是易于管理的,王丛特别挑人;第三,他的商业化变现能力也很强,包括怎么用后端资源延长艺人的生命周期。


他本身对韩国娱乐模式研究那么久,和韩国所有经纪公司都聊过,也在大的文娱公司里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对于我们来说是无形资产。


我们愿意很早的时候给王丛试错机会,所以很早就投了。


“偶像元年”的风口上,你对这两个公司的表现满意么?


同样都是做艺人经纪的,可能看起来大家的牌面价值是一样的,甚至有人抽的牌更好。问题是,我们不是想只打一副牌的,艺人经纪需要不断的选人、出人,还是要看起力和打牌的功夫。长期来看,大家抽的牌概率应该是一样的。


前面一两把,可能有的人抽的牌好。你上来就抽大王,我没办法,那就看打组合的能力嘛。你不可能把把抽大王,最后还得看你怎么去打牌。王丛和黄锐是好的牌手,我不介意他某一把牌的好坏。


麦锐是韩系练习生模式,原际画又是日系养成模式,你们内部会有模式争论吗?


我觉得无所谓韩式日式,模式只是他们的起点,终点有可能大家都一样。日系的也要问韩系,怎么做艺人培训,怎么曝光,怎么包装。韩式的也会问日式,怎么做粉丝运营,怎么做养成,互相之间是借鉴,这两位创始人私下交流很多。


悦天是坚定看好日系养成的,你们不用在模式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合伙人之间不用针对细节达成共识。不要做近亲繁殖,如果两个人的认知都一样,这是很恐怖的事情。一定要有认知差异,并且每个人保留独立判断。


所以两种模式都会去投。


对,原际画有一轮出售老股,当时其他机构要买。我说悦天你觉得好吗?他说好。我说如果很好,干嘛我们不买。悦天说我们能买吗?我说你觉得好,我们就买。悦天说好,我们就继续买老股。


麦锐娱乐那一套模式,前期投入都很重,即使现在看终局的话,到底能不能做成,不确定性还是很高。


我觉得这个人没问题,短期内公司起伏很正常。他的能力在于不会让公司出现重大风险。有些早期创业者很容易就孤注一掷去做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但王丛不会,他一定是不断试错,往上再往上。


茹晨也是,背景能力很强,自己独立出来干一番事情,中间走了波折,最后慢慢一点点往上做。反正我很喜欢投这种。


我不能保证他们百分之百成。只不过觉得,有些人如果有些事真的没成,你就认。有些事不成你会后悔,后悔当时不该投这个人。如果投了王丛、投了黄锐、投了茹晨,真的没成我不后悔。他们是我在当时可见的市场下,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团队,或者是我最信赖的团队。


投资人和创业公司的信任很重要。


辰海为什么可以提前押中偶像、机甲和街舞?


核心是团队和合伙人都是直接看产品的。有的投资人会看数据、看团队、看交易结构、看市场,OK,这是任何行业投资都需要的。但是,如果你真的要投内容,你还是得对产品有了解。


艺人经纪或者二次元,悦天更熟;偏体育竞技类,我更熟;偏影视、线下演出、音乐的,Alex(王维玮)更熟。我们之间又能互相back up,但凡有一个人能挑头,其他人能给意见,很快就可以做决策。我们同事也是扔到行业里面聊,聊清楚行业里都在做什么,第一时间先看这个东西好不好。


作为早期基金,辰海如何评估平台投资的风险和方法论?


我们不可能撒网投,一定是精挑细选。基金规模有限,我们不会投太早期的平台,还是更倾向于成长期有一定数据支撑的项目,比如AB轮的时候进场。这个阶段真正的好平台估值也不便宜,单笔也要按照五千万以上人民币投下去。


人人视频作为平台项目,也是基于同样的投资逻辑么?


我觉得这个项目很好,可以赌一把。正好隔了一个春节,用户量上涨得很快,估值还可以,就投下去了。


悦天有点犹豫。第一,人人视频是他在创新工场做过的项目,所以要避嫌。第二,平台类型的项目一般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如果其他人都不看好,只有你一个人特别看好,压力蛮大的。所以当时我在后面把悦天推了一把,我说可以搞。


人人视频像YouTube在中国的一个雏形,国内还没有一个细分的内容社区或者短视频社区满足这批用户。这个项目是我们披露投资后,收到反馈最多的一个项目。


辰海会强调被投公司之间的互动,早期项目之间的融合对彼此意义有多大?比如麦锐的艺人帮小三角做服饰代言。


这是很浅层次的,我们要很深层次的。比如,人人视频看到国外比较火的艺人或时尚博主,微念和挚上可以跑过去签,微念做全网的自媒体运营,挚上做国内的商演代言活动,这就成了一个体系内循环。


我觉得早期项目之间的互动没问题,你就把辰海看作穿针引线的,Portfolio是一个大公司的各个部门,大家相互合作。国外大的媒体集团也是工作室模式,然后互相合作。


文娱行业是个高毛利行业,大量成本为零的资源和资产只为我用,没有被其他人使用。但不管是内容还是人,把IP在各种流量载体里滚一圈,它的价值会增大。


一个好的媒体集团并不一定要在股权上控制底下所有资产,它的能力在于整个生态链是完整的,能够把一个纯内容的东西放到产业链里面滚一圈,每个环节都能赚到钱,这是我觉得价值最大的地方。


我们会成立辰海联盟,希望我们的背投企业互相联合。


其实也是要加强投后管理和服务。


对,但是我不希望我们主动搞太多投后,我也不信什么投资人搞太多投后就有用,如果真的是共赢的事情,企业之间应该主动去进行。


主动进行的动力是什么?


我和所有创始人都讲,一定要把格局放开,现在的形势不是你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英雄,你不会是下一位马云、马化腾,你没有机会再做千亿美金的公司了。要善于利用周围资源,不要抗拒。


创业不容易,能成功更不容易,绝大部分企业都死掉了,所以不要抗拒任何潜在的机会,能够让你的创业变成稳定的回报。


对创始人来讲,你有一千倍回报,好,那我祝福你。但是没有一千倍的回报,做不成千亿美金、百亿美金的公司,能做成十亿美金的公司,也很牛了。


你们会怎么复盘一期二期的项目,有什么评价标准?哪些项目你会觉得很好?哪些就这样了?


一个项目已经投了一年了,还需要量化评价吗?开开公司运营会,看一眼就知道了。有的公司完全不用你操心;有的公司有问题,你帮他调整下高管层或者Founder本人很努力,改进一下也还可以往上走;如果公司的团队和模式都出现了问题,尽快转型,不要越陷越深了。


我其实关心的不是哪一个项目不好,而是有没有特别好的项目可以翻五十到一百倍,把整个基金cover掉。


目前有吗?


有,现在有二十倍的项目,但规模还比较小。


辰海很早进入潮流文化这个赛道算是偶然吗?


既偶然又不是偶然,因为第一本身我们做文娱,你要研究年轻人的消费。第二,辰海的策略就是要从文娱延伸到消费。


有一些偶然性的东西会加速整个过程,比如说投到岩脉。founder本身很厉害,也带我进入这个圈子,帮我介绍产业里的人,我从投资的角度判断哪些人可以出来创业。


潮流行业以前没有被基金挖过。你首先得有地图,知道这里面产业链是什么样的,这些人都在哪里,只要认识两三个行业里特别资深的人,他们对你很信任,你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个地图拼全了。


这些人不缺钱,很有性格,也没有接触过VC,你给我多少钱不重要,脾气聊对头了才重要。


辰海在消费领域的进展如何?


和时尚相关的品牌、设计师、买手店、品牌管理、潮流展,有些在投,有些在看。其中有几个核心节点的公司,我现在不好讲。


今年下半年潮流文化会是很大的一波,有些机构已经开始专注了,但我比较庆幸的是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很多投传统消费的对于早期项目比较恐惧,没有投资人专门投早期品牌,以前的品牌是靠渠道做大的,所以投资时机也不成熟。但是,现在品牌的传播链条、购买途径都变了,可以线上线下渠道同时铺,比如潮鞋可以发限量版,做预售,还有平台做二次交易。那就可以投一些早期品牌。


哪些细分领域出现新品牌的概率比较高?


让人可以炫耀的。


你们会投哪些新品牌?


吃和穿。比如时尚品牌,服饰与化妆品。食品品牌做到后期会越来越难,就怕品牌老化,口味老化,所以早期进去是一个好的时间点。


食品有两种投资逻辑,一种是真的做成百年老店,像海底捞,火锅这个品类过一百年还是会有人吃的。还有一种就是做成网红类的,快速复制,如果投茶饮,我会优选茶颜悦色和一点点。


不过,咖啡连锁和外卖本身的壁垒太低,彼此的颠覆性很强。


对,壁垒太低,大量存量市场没有被盘活,再做增量市场意义不大。


咖啡是个标品,标品会遇到的问题是,前期会觉得星巴克是一个品牌,其他会有网络品牌,用户一旦被教育了,会觉得这些都是标品。如何聚合供应链资源,怎么样给用户做服务和配送,才是核心竞争力。


你在二期出手的项目明显没有一期多。


我们现在投的、管的已经有超过50个项目。有时候投资人只是对投资这个行为很渴望,对我来讲,多投或者少投一个项目区别不是很大,我现在管理基金,而不是仅仅做投资这一个动作。


当然,我也可以做一个超级投手,但处在上升期的前台同事,要尽量给他们多投的机会。对我来讲,除了做投资还有大量事情要做,包括募资、基金管理、品牌等等。


有时候稍微退一点,能让你看得更宏观更清楚。不需要各自陷的很深,这样每个人的视角才能不一样,大家提出的观点才能互相借鉴、互相博弈。




BAT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