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系列活动主题发布

2022-05-23 14:46:17
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两者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5月20日下午,“2022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系列活动主题发布暨上海科普大讲坛特别活动”云直播盛会成功举办,七千余人在线上共襄盛会。会上发布了本年度科艺基金系列活动的科艺主题 “超材料(Metamaterials)”,这一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政道研究所创始所长Frank Wilczek教授选定。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李政道图书馆科学顾问周济,日本京都大学艺术大学教授、研究员、李可染画院院长、2022李政道图书馆特邀艺术家李庚分别带来精彩报告,与大家共同领略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共生之美。随着活动的顺利举办,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等活动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馆、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李政道研究所、设计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承办。活动还得到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李可染画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政道图书馆执行馆长李新碗主持,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忻歌出席并致辞。参加活动的还有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CUSPEA学者、李政道先生代表王垂林,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吴鹏凯,上海科技馆合作交流处副处长陈筠等专家学者。活动中,李新碗为2022李政道图书馆科学顾问周济院士、2022李政道图书馆特邀艺术家李庚院长颁发受聘证书。
Frank Wilczek教授在美国通过录音发布了“超材料(Metamaterials)”这一主题,同时还对该主题内涵进行了阐述。他说道:大自然馈赠人类许多有用的材料,这些材料被用于人类生活方方面面,如用于制造在显微镜和显微镜中引导光线的透镜,用于建筑中的支撑结构,用于制造电子器件或烹饪工具等。但人类并不满足于此,靠着极富创造力的大脑,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出的人工超材料正在开辟工程和研究的新前沿。他自己也正在设计超材料,来尝试将轴子转变为光子以探测暗物质。超材料有着辉煌的过去,它们是物理学的一个爆炸性领域,它们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赏心悦目和思想上的绚丽火花,也许它们还会让我们对宇宙的构成有新的认识。
原子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决定物质性质和材料功能的关键因素。能否通过人工方式去重构类似于原子的功能单元以获得自然物质所不具备的性质呢?周济院士为线上朋友们带来题为《超材料:以“人工原子”重构世界》的科学报告。周济院士主要从事信息功能材料研究,提出了超材料与常规材料融合构筑新型功能材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系列新型功能材料。他提到通过设计获得的、具有自然材料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能的人工材料,其材料性质主要来源于人工结构而非构成其结构的材料组分。他感言思想有多远,就可以走多远,大道至简,而且知识就是力量。超材料是一种全新的材料构造方法,使人们在不违背物理学规律的前提下,人工获得与自然物质性质迥然不同的“新物质”,进而重构世界。他表示作为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超材料充满了创新与创意的机遇和美感,为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李庚院长带来艺术报告的题目是《艺术与科学——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与未来》。李庚先生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使其自身具备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阔的艺术视野,他深谙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与西欧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着力研究学术观点的共性及不同,希望对我国现当代的艺术家有所启发,从而推动当代美术的深度,推动美术教育和普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他提到艺术是一种人们自我感受的表达,艺术的呈现是清晰明了的,科学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一种实践验证,它的推理演练过程是非普通人能了解的。他强调科学与艺术都起源于“感受”的想象力,都具有科学性及规律性。他表示智慧从感受中来,当人们从感受中提取出感受的部分,进行延申扩展,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也相信伟大的科学家们一定懂得艺术之妙!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系列活动重点围绕科学与艺术交互融合及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规划,聚合各界力量,聚焦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科学家和艺术家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助力学校和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同时也为国内外科学家和艺术家提供一个高水准的交互平台,促进人们对科学的发现和艺术的表达。 (来源:上海交大)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