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寿院士讲授异种器官移植
胡盛寿院士正在为南开本科生授课
胡盛寿院士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的“21世纪全球首例人移植转基因猪心手术”为例,为同学们生动地引入异种器官移植的前沿话题。胡盛寿院士讲道,心脏、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的重大疾病到了终末期,往往无法依靠传统药物治疗方式维持,器官移植是患者最后的希望。他说,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给许多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但是器官供体严重短缺仍是全球性难题,譬如在心脏移植领域,通常一个供体可能有30-50位病人在等待。”胡盛寿院士说。
胡盛寿院士向同学们介绍说,由于同种供体极度短缺,人们就开始将新的器官来源途径聚焦到异种移植、组织工程及人工心脏这三个方面,组织工程技术目前尚处于早期实验阶段,还有待发展,人工心脏技术目前主要使用的是一种左心室辅助装置,而非全人工心脏,虽然已经在国际上广泛开展,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克服,因此,异种器官移植目前被学术界认为是解决供体短缺的主要办法,也被认为是21世纪可能出现的“下一次医学革命”。
胡盛寿院士通过讲述人类最初的异种移植思想启蒙、早期异种移植的探索,以及结合人类早期异种移植手术等案例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异种移植技术的历史。同时,通过这些历史案例,胡盛寿院士向同学们解释了长年以来异种移植之所以难以实现临床前突破,主要是因为存在的免疫排斥和凝血异常等问题需要攻克。
胡盛寿院士讲道,近年,异种移植供体选择的优化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重新燃起医学界对于异种器官移植的希望,也就出现了全球首例人移植转基因猪心手术事件,但遗憾的是,患者在接受移植2个月后去世。“这起移植手术,除了产生轰动效应,更多的则是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诱发移植后患者的死亡?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实现异种器官移植必须回答的科学问题有哪些?”胡盛寿说。
结合这些问题,胡盛寿院士通过既往的科学实验发现向同学们解释了异种免疫排斥和心脏血液动力学等因素在异种移植中的作用。
在授课最后,胡盛寿院士强调,虽然异种移植已经完成了大量动物实验的研究,也开始进行人体实验的探索,但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异种移植最终花落谁家还需要临床和大量科学基础性研究来开辟道路。”胡盛寿院士说。
听了这堂课,南开大学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王淑凡结合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器官衰竭患者现状的了解,意识到异种器官移植这个研究方向意义重大、且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她决心投身这一研究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学习。“攻克科学问题绝非一日之功,除了专业知识的储备,更要秉持对科学探究的热忱和执着,不断求索。”王淑凡说。
这堂课还吸引了南开大学附属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肝移植科的临床医护人员前来旁听,课后大家围绕“异种移植”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肝移植科主治医师谢炎说:“胡盛寿院士的这堂课既有专业深度,又通俗易懂,让不同学识水平的听课人都能得到理论思想的提升。我们认识到基因编辑技术为异种移植带来新的希望,但离真正走向临床应用,仍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解决。作为临床医生,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来源:南开大学)
延伸 · 阅读
- 2017-02-21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
- 2020-01-30钟南山院士领衔专家进行首次远程集体会诊
- 2020-12-20孙昌璞院士: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与科学诚信
- 2021-01-02中国科学院周向宇院士:从复数谈起
- 2021-01-07钟群鹏院士荣获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