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方向,寻找科研新增量

2021-03-01 08:42:30

瞄准方向,寻找科研新增量

“大学的科研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解决关键领域的问题,往往需要汇集多学科的智慧和力量。”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中提及的,学科交叉在高校科研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清华大学早已嗅到学科交叉这一未来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

1987年,清华大学第十二次科学讨论会上,“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和横向联系”首次被明确写入总结报告中。

2016年,学校第十七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闭幕大会上,学科交叉成为四大关键事项之一,正式纳入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计划中。随后,跨学科交叉工作相关政策文件与管理机构陆续落地,跨学科交叉工作的顶层设计持续推进。

2017年以来,清华全面整合校内学术资源,不断推动成立了10所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这些机构由学校顶层设计、以院系或科研团队发起,紧随世界科研发展趋势和未来科学发展方向而布局建设,集中组织不同院系的老师在特定的领域开展合作。

2020年,清华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闭幕式中,学校再次强调要完善学科布局,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要想再产生一次如同20世纪量子力学诞生一样的变革性影响,这样的机会已经很少了。那么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很显然学科交叉是一个很现实的方式。”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柔电中心”)主任、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冯雪说。

冯雪自己就走了这样一条学科交叉的道路:力学系出身的他在研究中不断探索,最终选择了柔性电子技术这条横跨力学、材料、信息、化学等多领域的学术道路。

柔电中心与清华大学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是2017年清华最早成立的三所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作为清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三个中心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产出重要科研成果。其中,柔电中心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将柔性生物医疗电子相关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医疗设备的产品开发,研发出适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体征集中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并先后向武汉捐赠3000多套智能体温及智能心电终端医疗器械设备,实现病人体温和心电数据的远程、非接触式监测及管理,为控制患者病情与保证医护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文/清华大学)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