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开讲 周恒院士讲基础研究

2021-02-28 08:38:17
2月26日,天津大学在卫津路校区召开专题座谈会,请周恒院士做报告,讲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评价。校党委书记李家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元英进、胡文平、王树新,党委副书记赵美蓉,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巩金龙,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研究生院、科研院及部分学院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91岁高龄的周恒先生,17岁考入北洋大学,在天大学习、工作了70多年,至今仍然坚守科研一线,是年资最长的天大人。周先生从力学的发展和自己的科研经历讲起,用生动的案例解析了什么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如何与工程研究相结合,并对如何进行科技成果评价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作为力学专家,周先生沿着科技发展史的脉络,以空气动力学的发展,阐释了基础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关系,并以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为例进行具体印证。他认为发展基础研究并不是就基础谈基础,而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或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发展基础科学。他讲到:“用传统空气动力学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测算,阻力误差非常大,影响了飞行器的研制。通过初步研究,我和张涵信院士提出了一个猜想,误差大是因为没有正确考虑空气稀薄效应,这就是一个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的科学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得出了一个结论:当流动的速度梯度和稀薄气体效应大到某种程度,气体分子速度分布的确会明显偏离Maxwell分布。根据这一成果,课题组进一步找到了其中的规律和测算方法。实测中,测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很小,是所有研究方法中最准确的。”周先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要有参与并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意愿,要主动并尽可能地深入了解技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其中找到相应的科学问题。这才是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
 
在科技成果科学评价方面,周先生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他提出科技成果评价有两项不可或缺,一是要对研究本身进行评估,判断成果是否正确,创新点是什么,价值有多大,这个层级的评估一般需要小同行进行评价。二是这项成果的实际价值,包括可行性等,这需要有相当实践经验与知识的大专家进行评价。“这两者缺一不可,比如一度非常热门的太阳能水解氢技术,即使技术本身很好,但考虑到催化剂需要的贵金属在地球上的储量和全球汽车保有量,以及氢的收集、运输及储存方面还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水解氢就不可能成为替代性燃料。”周先生用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他对科学评价的观点。他提出,要结合学科建设现状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并瞄准学科重点方向,明确不同层次的潜在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理工结合与协同创新,解决亟需攻克的科学、技术问题。
 
 
周先生的讲座引发了与会校领导和专家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发言提问。李家俊对周恒院士的精彩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周先生深爱着天大,十分关心天大的发展,他对学校发展、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学术评价有着深入的思考。这次讲座周先生用他几十年科研工作的切身体会,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方向性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教育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天津大学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希望大家凝聚智慧与力量,实干笃行,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贡献力量。(天津大学)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