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的教育公平

2021-01-14 08:05:45
1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第十一期文科沙龙在水木清舍举办。沙龙聚焦“数字社会的教育公平”,旨在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公共管理的不同角度探究教育公平问题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郭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韩卓,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张晓蕾参与对谈,从数字时代的教育公平问题出发,与线上一万三千余名观众进行了一场跨学科的热烈交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蒙克主持沙龙。
 
嘉宾们从自身学科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社会的教育公平相关议题。从事教育学研究的张晓蕾表示,2012年是慕课元年(The year of the MOOC),在此契机下,大量在线教育平台在世界各地涌现并迅速成为广泛流行的学习方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近2亿大中小学生一起在线上课,这要得益于“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从国家到地方教育部门再到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高质量的在线教育成就离不开相关配套支持,这是技术应用的基本逻辑。此外,在线教育也体现和放大了教育议题本身的复杂性,即在线教育并非仅仅转换了教学的场域,它涉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不同国家、地域以及经济条件的学生接受在线教育质量存在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线教育有可能会拉大社会不公平,造成新的社会分化。
 
谈及在线教育对社会公平的影响,郭菲谈到,在线教育的推广一方面使得更多人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但在某些情况下,在线教育也可能会拉大既有的社会不公平。郭菲分享了她所在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课题组的研究发现。调查数据显示,相比于此前几年,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在2020年有扩大趋势,说明疫情时期的全在线学习可能对弱势家庭的学生造成更大的冲击。郭菲表示,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问题密不可分,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而实现教育公平不仅应关注机会公平,更需关注过程公平、质量公平。
 
韩卓表示,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在线教育结果的差异可能有一部分来源于个体自控力的差异。一个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个体就更有可能在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中获益,因而效果也更好。而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有一部分是基因决定,但也受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韩卓用心理学中“蒲公英”与“兰花”小朋友的分类说明教育结果是环境与基因交互影响的产物,如何通过改善在线教育环境,使之不会放大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实现教育公平,正是在线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随后,嘉宾们就后疫情时代的在线教育实践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线教育是线下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会逐步常态化。另一方面,疫情的突袭也令教育从业者重新认识到线下教育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信息的有效传播、社会交往的需求,都是线下教育无法被线上教育取代的原因。此外,由于在线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有很高要求,公共政策应当将数字时代的教育公平问题作为一项治理目标,各个国家也应当意识到数字社会下在线教育带给各国的机遇与挑战,并致力于改善社会经济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本次沙龙采用线下线上结合形式开展,线上观众积极参与和嘉宾互动。嘉宾还分别就数字技术对教育的革命、历史中的教育技术变迁、在线教育的学科差异等具体问题回答了线上观众的提问。
 
清华大学文科沙龙致力于促进校内艺术、人文和社科等领域的跨学科对话,助推跨院系、跨学科的思想碰撞,激发科研新思想、教学新内容和合作新机会,展示清华文科建设成就和文科教师的精神风貌,树立清华文科品牌,为“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清华贡献。
 
距今为止,文科沙龙已成功举办十一期,吸引了线下线上校内外师生近八万人次参与。(文/清华大学)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