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1-01-03 08:50:25
近日,科技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公布了新一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名单(共69个)。经教育部和江苏省推荐,南京大学以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基地为基础组织推荐的“长三角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成为南京大学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也是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科国家级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
 
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基地(简称SORPES)的建设始于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教授全职到南京大学工作,创建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发起并组织重点建设该观测基地。该基地主要针对我国东部地区高强度人类活动和高变率东亚季风活动共存的特点,围绕大气成分-天气气候相互作用、大气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地表物理过程与地气交换、灾害性天气与水循环等过程开展长期、连续和集成观测。经过长达10年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发展,SORPES基地已经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与地球系统过程相互作用等前沿、交叉科学问题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为相关学科直接服务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为之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基地。
 
目前,SORPES基地已经建成由1个旗舰站(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加多个“卫星”站和超级移动观测平台共同组成的区域集成观测系统。通过全要素、长期连续观测和强化观测试验,同时结合重大科学观测试验的组织(如2019年底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大气复合污染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框架下集成大载荷飞艇、飞机和科考船的东部沿海集成试验),获得了高质量观测数据集,由此研究人类活动对我国东部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等的影响,研究地球系统若干区域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和奖项,也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相关成果也为长三角地区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以SORPES站的建设为载体,南京大学与赫尔辛基大学开展了长达十年的合作,双方共建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组织实施国际科学计划(如泛欧亚试验PEEX、陆地生态系统-大气过程集成研究计划iLEAPS等)。因相关合作,库马拉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又先后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8)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2019)。在此基础上,两校进一步深化合作,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为契机,正式启动南赫学院建设,同时开展SORPES苏州旗舰站规划建设,共同组成“长三角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长三角城市群尺度上开展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以及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文/南京大学)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