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年之内不会有BAT?
虽然没有BAT,但是还好有独角兽,为上海挽回了一点面子。胡润发布《2018第一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显示,北京依旧占据大中华区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城市,合计有66家企业上榜,占上榜企业总数的45%;上海和杭州分列二、三位,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达到38家和16家;深圳以11家独角兽企业位列第四。
事实上,魔都上海并不缺乏互联网领域的独角兽公司,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共有77家,上海仅次于北京占比23.4%,列为第二。
回顾过去十年间,上海诞生和壮大了一批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型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上海拥有大量闷声发大财的“中层干将”,比如饿了么、携程、如家。
有媒体列出了一个长名单,包括沪江网、找钢网、洋码头、易果生鲜、小红书、喜马拉雅FM、蔚来汽车、触宝科技、趣头条、拼多多、陆金所等,他们聚焦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医疗健康、汽车交通、软硬件等领域。
这其中不乏独角兽企业。在仲量联行中国研究部总监周志锋看来,上海有后发优势,过去在创新这方面上海的配套政策做得不够好,排斥亏损中的小创业公司,但现在上海的思路已经在变,新的独角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上海出现。
近年来,上海相继推出了一些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科创22条”、“人才30条”等一系列政策“大礼包”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上海离出现BAT还会远吗?“虽然上海不乏一些优秀的独角兽企业,但是,十年之内不会出现BAT。”上述投资人士用非常肯定的口吻说道。“不是说上海这座城市不好,只是它有自己的定位。”
有意思的是,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独角兽指数,虽然上海独角兽企业数量是杭州的两倍,但是整体估值却低于杭州。上海独角兽企业38家,总估值6520亿,杭州独角兽企业16家,总估值却达6800亿,深圳以190亿美金排名第四。
上海自由灵活的政策管理为互联网公司业务开展提供了更大的经营空间,但如何能让互联网公司生于斯长于斯并留于斯,是这个城市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头部企业的缺失,毫无疑问也会不利于带动整个环境的创新氛围。
4月初,上海浦东新区刚刚发布了《浦东新区关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人才35条”)。“人才35条”率先试点自贸区外籍科研人员可直接申请在华永居和兼职创新创业,为了解决最为现实的住房问题,浦东推出实施人才住房安居新政,将“实物配租”为主调整为“租金补贴”为主,实现补房至补人的机制转化。
除了人才方面,今年3月份,上海市政府还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8〕9号),立足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打造服务生态圈,以期提高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促进上海地区早期投资市场的发展。
三年前,在“双创”浪潮下,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创业浦江行动计划”:到2020年,上海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中心,集聚“白领”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等各类科技创业者超过20万人,要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市场领袖地位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超过3000家,形成100个由小巨人企业牵头发起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步入2018,离时间表截止时间越来越近,这样一个宏大的蓝图,是否能如期完成,我们拭目以待。【本文为投资界原创
延伸 · 阅读
- 2016-03-01美团被举报无证进行第三方支付
- 2017-01-02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 BAT霸占前两位
- 2017-04-30BAT入局CDN后:网宿科技地位迎挑战
- 2017-04-30TMD小巨头能否挑战BAT大巨头
- 2017-05-10BAT、中信皆有传闻参与联通混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