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取代文字?90后学生最爱动作聊天

2015-10-14 11:17:17

“和同学聊天,一个加油的表情符号,胜过千言万语的鸡汤式鼓励。”晨晨是高二的女生,无论在QQ,还是在朋友圈,使用表情符号已经是非常顺其自然的事情了:“有时候,和朋友闹别扭了,道歉的文字总是显得太生硬,句尾加一串亲亲的符号,呵呵,关系一下子就缓和了。”

某种程度上,对于那些在聊天过程中,不知道说什么,或者不想因为沉默而显得有失礼貌人来说,表情符号已经打赢了与文字的战争。

“呲牙”一年发了10亿次

不管你爱不爱用,我们的微信、微博、QQ都充满了一串串黄色的小笑脸。腾讯通过QQ统计的《中国网民表情报告》显示, 2014年QQ全年表情发送量超过5338亿次,8亿QQ网民中,超过90%在聊天时使用过表情。而此次报告显示,“呲牙”以超过十亿次的发送频率拔得头筹,“亲亲”排名第三,而被网络恶搞最多的“抠鼻”表情仅仅排在第七位。

年龄分布上,90后、00后等年轻学生群体占到惊人的69%。年轻越小,使用表情越频繁,发送愤怒抓狂的次数也越多。

法国人偏爱浪漫表情

据国外媒体报道,输入法开发商Swiftkey对全球16个国家或语言区发送的10亿个聊天表情进行了分析归纳,发现全球普遍使用笑脸表情的比例为44.8%。全球使用爱心表情的平均比例仅为12.5%,而爱浪漫的法国高达55%,成为全球唯一表情使用频率最高的不是笑脸的国家。

数据显示,加拿大是全球最爱使用暴力、金钱、色情暗示相关表情的国家,同时,重口味的加拿大人使用大便表情比全球平均比例整整高出一倍。而澳大利亚人的“生活似乎太放纵”,经常使用药物、酒精、假日、垃圾食品等表情。也许是受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南美西班牙语区的国家人民似乎是最消极的,他们使用哭脸表情的频率比平均水平高40%。

表情符号放大情绪表达

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认为,表情符号改变了网民的表达方式,已经不再单纯是某个图案,而是更加直观和生动地放大了社交对话中的情绪表达。

在现实的谈话场景中,很多面对面时的常用细节动作,比如耸肩、生气不能直接表达,表情可以弥补,这正如在真实生活里高兴了会笑,烦恼了会皱眉,害羞了会脸红一样,都是情感的外在表露。因此,你可以在网络上,对你喜爱的女生一个含蓄的微笑符号;在无言以对,又不想妄自终结对话,显现自己无礼的时候,一个再见的表情也许是好的选择;在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情况下,一个“汗”的表情符号可能能够化解紧张的情绪。

所以,表情符号的流行,恰恰是肢体语言的延伸,如果不是内涵丰富的情绪反映,人们聊天时也不会如此频繁地使用它。

更鲜活的动作聊天

据某资深互联网人士观察,表情符号经历过由最初的标点符号、字母到圆脸图,再进化到现在全民“表情帝”的图片与文字组合阶段,但远远不能满足网友“几何式疯涨”的表达需要。

对90后、00后来的新生代学生人群来说,他们更为感兴趣的是:表情符号必须是动态的,而且呈现出完整的系列性,每个系列都有专门的角色饰演。在这个过程中,表情符号的抽象程度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是形象化程度的大大提升。无独有偶,一种新生代的“动作聊天”方式正悄然兴起,开始受到学生群体的关注。

某大学一年级学生陈雅婷告诉记者,她现在参与内测的聊天软件“压寨”,就是把用户自拍的真实面部表情,与个人虚拟角色相结合,从而生成新的虚拟形象与朋友互动聊天。在聊天过程中,虚拟角色会依据各项动作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创造一种更生动、更直观的面对面动作聊天体验。

据此,记者随后致电该公司,但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