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11项工程

2016-01-15 08:49:29

立足深圳市产业基础及国内外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原则,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推动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落实主要任务,对应重点领域,围绕11项工程开展具体行动,推动制造强市建设。

1.制造业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建设符合国家规划布局、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基础设施,支持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优先聚焦重点领域,围绕5G、机器人、石墨烯、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深圳,形成一批制造业区域创新中心。

2.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应用工程。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实施一批研发和应用示范专项。重点研发电子制造、注塑冲压、现代焊接、物流分拣、柔性装备等专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辅助装备,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检测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以及智能电子设备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智能海工成套装备、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等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系统。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应用,在机械装备类企业、流程制造类企业、个性化定制领域分别实施生产系统、集成制造技术及柔性智能化改造。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及行业领先企业率先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小微型企业加快使用智能单机设备进行智能生产线改造。

3.互联网技术能力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突破“互联网+”核心基础技术,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工业深度结合。加速5G网络协议和应用研发,提出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IPv6地址编码规划,突破工业异构异质网络融合技术、工业装备和产品的智商技术、工业大数据的存取和利用技术、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技术等关键技术。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面向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低时延、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床,鼓励电信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打造工业云平台等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4.新型业态融合创新工程。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推进3D打印、工业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重塑产品生产组装方式,大幅提升虚拟设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精准制造、数据制造的能力,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组织,引导制造企业革新理念,加快向互联网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组织模式。

5.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改造,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考核评价。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提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对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加快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延伸加工贸易价值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为自主品牌企业。依托行业公共技术平台,提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应用能力。

6.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及未来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扩大特色工业园区范围,建设优质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推进建设国家级海洋资源探测与装备海试基地、大铲湾港区海洋装备设计研发及总部基地、无人机试飞基地及无人机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服务机器人技术研发基地与孵化平台,加速智能穿戴设备与生命健康、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支持先进智能制造企业入驻转型升级示范区。

7.企业创新主体强化工程。梯度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效益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力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承担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任务,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带动一批外围中小微配套企业创新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

8.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程。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制造型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和改造业务流程,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业务,由制造为主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总包集成商等“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发展一批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及公共服务平台,在制造业集聚区内,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技术评估、解决方案、检测认证、运行监控、信息查询、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管理咨询、金融保险和法律事务等服务。

9.质量和品牌推广建设工程。加强质量管理与监督,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重点在两化融合、科技创新、品牌商标、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支柱产业、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实现“区域品牌、支柱产业、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动提升发展。加大对品牌培育宣传力度,举办深圳“品牌讲堂”,传播品牌理论知识,指导企业创建知名品牌。

10.绿色制造工程。着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大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跨行业、跨企业资源循环利用联合体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推进以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土壤修复、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研发和示范一批新型环保材料、药剂和环境友好型产品。

11.交流合作拓展工程。全面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来深设立研发机构。强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加速深港创新圈建设,强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推进深莞惠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与广佛肇、珠中江经济圈错位发展、互补互促,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协作分工。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