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方向

2015-12-30 09:02:55

一组预测数据显示,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爆发式发展,今年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应可增至45亿元,2016年有望增至80亿元,2017年可达130亿元。业内也普遍将国内互联网医疗视作“一座巨大金矿”。但在目前,互联网医疗企业仍然处在前期投入阶段,能够实现盈利的相对较少。首先是用户习惯,很多人不太习惯于挂号,或者用手机来做健康咨询。其次是用户的知晓率,深圳人对预约挂号的知晓比较高一点,但是在二、三线城市很多人还并不了解。

互联网医疗如何盈利?其中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支付方保险公司。这包括合作成为健康保险公司的一项增值服务,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保费开支,或能进入其保险报销列表以及成为其采集用户数据的终端入口。

就政策层面而言,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持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以政府购买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医疗保障经办服务等,都是政府明确表示的导向。从长远看,商业保险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医药企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都将与医药企业合作的电商以及数据开发作为可预期的盈利点,但这样的模式会让互联网医疗企业陷入药企 “渠道商”的困境。于是,不满足于此的创业者,纷纷努力在支付端寻求突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传达出了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方向。

事实上,不管是自主开发还是与互联网医疗企业合作,保险公司早已向这一领域伸出了触角。如泰康在线与咕咚网共同开启的互动式保险服务“活力计划”、大都会人寿与APP平台“乐动力”在出行保和运动意外险上的合作,中英人寿与春雨医生合作推出的微信健康咨询服务,平安健康险打造的“平安好医生”等,都是保险公司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早期涉猎。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互联网保险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中,凭借其低价、定制化、更新快等特点,已率先做出了一些创新尝试,如浮动保额等。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