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数据”or”信息孤岛”:大数据专家聚首中大纵论互联网+城市未来

2016-12-29 09:46:38

12月23日上午,“互联网+城市未来”圆桌思想会系列第一期“联通vs. 孤岛: 网络大数据迷思”在中山大学举办。
政府部门借助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精准、科学、权威的资讯与服务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信息的海量生产,与信息的不共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从而也为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壁垒。在存在海量数据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载体下,大数据到底意味着“全数据”还是“信息孤岛”?是一个值得深度商讨的话题。
围绕此话题,本期论坛邀请大数据研究者和实务界领军人物,探讨大数据时代传播与国家治理的新策略与运用,提升社会各部门的传播能力,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推动城市治理数据化、现代化。

一、互联网时代呼唤新理论
长江学者、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赵心树教授说,理论的功能在于简化总结、预测结果,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互联网时代呼唤新理论,大数据时代也在呼唤大理论。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信息极其海量和充分,二是信息脉动速度即时迅捷。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信息发布、接受、转发行为越来越体现出“选择性螺旋”的特征。比如,根据今日头条8万个标题的大数据分析,他的研究提出“适度螺旋”概念,通过研究网络文章的标题长度的传播效果发现,19个字左右中间长度的标题获得点击量和转发最多,而最佳阅读标题则是26个字,可见读者感知与实际结果是不同的。其中,就存在“选择性螺旋”。
赵心树教授认为,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于不断选择、接受和转发“我们喜欢的、我们同意的”,由此可能会形成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根据沉默螺旋理论,你或许会选择沉默而不发声。”

“全数据”or”信息孤岛”:大数据专家聚首中大纵论互联网+城市未来
图为论坛现场

二、大数据如何突围?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淦森教授说,“互联网时代,联通可能是短暂的,孤岛可能是持久的。”网络时代的大数据面临三个困惑:一是“知难”,数据量大且来源多,导致数据获取难,数据也可能不真实、不全面、格式不一致;二是“明难”,海量数据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和明白;三是“智难”,如何从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用于分析和驱动决策、挖掘深度信息?
赵教授认为,大数据需要科学发现的新方法,包括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等。城市治理过程中也需要更多大数据推动的创新,尤其要注重业务创新过程。“新技术在改变游戏规则,需要多方协同、缩短路径和创新价值。”

三、大数据与新闻业变革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大数据与公共传播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安教授在“大数据与传播业革命”为题的演讲中,深刻分析了当前大数据对传播业业态变革带来的影响及发展趋势,指出随着从传统新闻业到公共传播业的转变,传播主体发生变革、传播规律和路径也发生变迁。
张教授认为,自媒体的表达功能从个人视角、视觉表达和情感叙事三个维度在社会情感动员和利益结构互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导致新媒体舆论引导范式发生重构,影响公众的信息接收和风险感知。

四、数据开放与城市治理

腾讯研究院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琼认为,数据开放对城市治理非常重要。目前数据开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企业和公民切身利益相关性大的行业,解决的主要是传统和信息化的“遗留问题”,大数据应用依然体现在“因果关系”层面。
她认为,政府数据开放面临不少挑战,公众尚未充分意识到数据跟自己生活的关系,产业生态也尚未形成正向循环。目前的有限开放最大的驱动力是“透明性”,林业、国土等部委和上海、北京、浙江等地方正在进行率先探索。技术的孤岛可以用技术去解决,而管理上的孤岛需要业务流程重构、需要跨部门数据共享和联通。
刘琼说,大数据开放有三个阶段,从被动公开、主动公开,到数据驱动的创新。最后,她用两句话做总结:“数据开放只是手段,共享和价值才是目标。数据越分享,越增值。”  
本次论坛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广州市社科规划办和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重点研究基地承办,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协办。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