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领域的泡沫在资本、技术、商业等方面显露

2016-12-23 10:59:16

导读:人工智能资本泡沫:“风险投资”对“人工智能”的殷切追求;人工智能技术泡沫:不甘踏实做产品,就去高调炒噱头;人工智能商业泡沫:商业创新是旗号,成功融资是王道。

2016年“人工智能”取代了去年流行的“大数据”,掀起一股猛烈的潮流。从科技巨头的战略目录,延伸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创业公司,人人都爱上了“人工智能”。不过,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都免不了前期的泡沫环绕。人工智能领域的泡沫,在资本、技术、商业等方面正逐一显露。

1. 资本泡沫:“风险投资”对“人工智能”的殷切追求

有人说:“人工智能就像一列火车,你苦苦期盼,它终于来了。然后它呼啸而过,把你抛在身后。”事实上,了解该领域的人都应该知道,人工智能尚处于产业化应用初期,行业的爆发尚须时间积累。但资本市场俨然按捺不住,迫切的想要投出下一家“独角兽”。

有风投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数量已有1287家,其中 585 家获得投资,投资金额总计达到 500亿人民币;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为235 家,其中65家获得投资,投资金额共计29亿人民币。人工智能似乎迎来了最好的创业时代。但是,越到这个时候,创业者越要谨慎。因为光鲜数字的背后,容易被忽视的是:2011-2015的五年间,全球有超过65%的融资发生在种子/天使轮或A轮,D轮及以后的融资仅有20家。

资本的青睐加速了产业发展,也加速了产业泡沫。

2. 技术泡沫:不甘踏实做产品,就去高调炒噱头

智能产品和服务能否切中用户痛点,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背后能够给予了多大支撑。当前市场容易呈现“产品热需求冷”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所谓的智能产品多是“伪智能”,仅仅把功能性的电子产品加上联网和搜索的功能,再冠以机器学习或大数据的名义拿出来售卖,例如以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以智能机顶盒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其寿命可想而知。

真正杀手级的智能产品和服务是建立在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的。而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人才的储备。早前,谷歌、微软、IBM、Facebook等企业,就已经开始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布局整个人工智能领域。这些企业或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招募高端人才、建设实验室等方式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或通过收购等方式吸收优秀的人工智能中小企业来提升整体竞争力。技术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缺乏核心技术的高调炒作,只够溅起一些水花。

3. 商业泡沫:商业创新是旗号,成功融资是王道

资本和创业者一拥而上,无非是看好人工智能未来的商业化。尽管我们已经能在市面上看到无人驾驶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识别与图像识别技术等进入商业化应用的案例,但正如360周鸿祎提到人工智能的时候说,“今天再出来做一个公司,你要不说自己是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你都不好意思出来混。就跟前两年,你要不说自己是O2O,都不好意思去融资一样,我觉得这个有泡沫的成分。”

事实上,在技术都不成熟的阶段,很多公司根本不具备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力。可以说,从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至今,已整整过去60年,但这场商业化的浪潮迟迟未至。

回看人工智能元年,巨头纷纷布局,初创公司不断入场,各式各样的业务被打上人工智能的标签,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但可以预见的是,距离人工智能技术改变日常生活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之中免不了泡沫的涌现与破裂……

人工智能领域的泡沫在资本、技术、商业等方面显露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