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请马云为解放军建网络 马云也可以是“解放军”!

2016-12-13 22:37:09

“麒麟才子梅长苏,得之便可得天下。”不久前,网上流传着一条来自军媒的微信《如果请马云来帮解放军建网络》。文中说:“试想有一天,我们也能请来马云这样的互联网‘大腕’帮军队建网络,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但揭示一个严峻的态势——过去,地方常讲要向解放军学管理、学执行。如今,部队的同志意识到,在互联网这个领域,应当学习地方的东西太多。“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毋庸讳言,新媒体时代,我们对善于驾驭新媒体、运用新媒体的新型军事新闻人才的呼唤,也是如此焦虑而迫切。

何必请马云为解放军建网络

面对新媒体,我们撞上了哪堵“墙”

过去,军报的老编辑辅导初学新闻的后生晚辈时常常说:“写新闻的门道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编辑、老记者似乎发现,这层窗户纸变成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玻璃墙:风景明明就在对面,却看得见,难走到。

规则变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过去,很多初学军事新闻的人,是捧着前辈的范文起步的。如今,面对手机上的军事新闻,我们常常发现标题怪怪的,导语也没有,更不讲究什么“倒金字塔”的结构。

语境变了。新媒体的语境,也常常让老军事记者、老军事编辑深感头疼。在新媒体上讲述新闻、表达思想,压根就不是一个“学小年轻说话”的简单转变,而是信息服务理念之变对传统媒体语言表达方式的痛苦扭转,网友不欢迎“高”“冷”“硬”“装”,更讨厌被揪着耳朵教训。众所周知,军事新闻在语言上短板很多,过去之短,参照尚少;如今之短,难堪尤甚。

对象变了。过去我们管看报纸的人叫“读者”,听广播的人叫“听众”,看电视的人叫“观众”。把他们放在一起,统称“受众”。我授你受,恰恰这个“受”字暴露了传统军事媒体人最要命的思维软肋和放不下的优越感。现在,新媒体把传播对象叫“用户”。有啥不同?细细琢磨,你有用,人家才用你,区别大了。

本领变了。在传承经验的时代,老记者、老编辑和老中医、老教师一样,越老越“值钱”。在颠覆经验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创意属于复合创意,除了内容创意,还有产品创意、视觉创意、技术创意,对于大多数传统军事媒体的老记者、老编辑来说,这些还是陌生的概念。

平台变了。高端平台托举、金字招牌效应、独家资源占有,是军事新闻工作者过去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军事类微信公号,凭借优质的内容、宽松的尺度、强大的运营、有力的推送,很有可能绕过我们的平台、跨过我们的招牌,吸引大量网友去围观。从宏论出自庙堂,到影响来自草野,变化不过几年间。

这变、那变,归根结底是时代在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以让我们眼花缭乱的加速度,强行改变很多我们原来的认知,暴露我们素质的缺失。如果什么都变了,偏偏人不变,试问,我们过去那“两把刷子”,还刷得动今天的手机吗?

走向新媒体,既要“换脑”更要“换血”

当忧愁挂满屋檐,有些人选择是离开老屋。当我们不能离开老屋的时候,要改变的就只能是我们自己。

一种改变叫“换脑”,即理念的更新和突破。曾经,我们认为“观念一变天地宽”。现在看来,在传统媒体领域,观念之变恰恰是一个极难的改变,难就难在对于一线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驾驭新媒体的观念之变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活动,而是一场必须依赖专业技能的策动才能刮起的头脑风暴。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乔布斯不懂计算机、不懂电子学,能够提出以“苹果”为支点撬动世界的创新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说:“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这是唯物而精辟的判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新媒体生而具有互联网基因和数字基因。具备互联网思维、懂数字开发、懂产品设计、懂用户体验、懂互动交互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换脑”。反观我们的军事新闻专业队伍,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先天不足。

另一种改变叫“换血”,即“不换脑筋就换人”。军事新媒体需要怎样的新型新闻人?习总书记说:“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降”字传神而贴切,就是说我们不能单单指望穿着“老鞋子”的老记者、老编辑们自发地转型成为新媒体的行家里手,而应当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光着脚”的新生代。他们在哪里?就在那些每天都在使用着新媒体、依赖着新媒体的年轻人中。从目前众多的军事类新媒体看,那些办得漂亮的微信公号,那些写得精彩的网评网文,那些别具匠心的创意设计,大多出自年轻人之手。他们或许在传统媒体上名不见经传,但一接触新媒体就如鱼得水。举个例子,在笔者工作的中国军网,一名刚刚入职4个月的招聘编辑制作的《战斗宣言》征兵宣传片,骤然成为“网红”,一举创造单条作品浏览量2亿的纪录,甚至引起美联社、路透社等西方媒体关注。

貌似偶然,实则必然。深究其实,这些年轻编辑作为在互联网生态下长大的新生代,深知网络物质基础所决定的信息传播机理,熟悉自己以及身边的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习惯、方式、工具和渠道。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以他们的方式去制作信息、传播信息。如果说,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平行迁移到新媒体往往是“痛并纠结着”,一些转型比较主动的传统媒体人是“累并快乐着”,这些和传统媒体没有多少交集的年轻人,反而常常是“玩并获得着”。这样的年轻人,在军事新闻人才方阵中正在成长,多多益善。笔者曾经大胆预言:当军事新闻事业人才阵容焕然一新之际,才是真正做大做强军事新媒体事业之时。

振兴新媒体,必须加速培养“新生代”

明白为什么,才知道怎么办?振兴军事新媒体,希望在于新生代。加速培养大批堪当重任的新型军事新闻人才,需要我们具有全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一点,对新老媒体并存的军事新闻机构尤其重要。作为传统媒体的老记者、老编辑,应当勇于承认“跨界”之难。即便这个“老”并非年龄之老,也应当诚实而坦率地承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确实存在“代沟”之隔。笔者的观点是,面对这条代沟,传统媒体的人们未必一定要跳过去,对那些已经跳过去的或者是天生就在对岸的人们,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督促他们加鞭快跑,他们奔跑得越快越稳,就能越有利于把老媒体尽快带入新时代。

正视新媒体的特点,为新生代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非独军事新媒体,目前任何新媒体都没有完全成熟的生产和运营经验,也没有放之天下皆准的样板。面对新媒体上乍看不怎么“顺眼”的作品,我们应当跳出过去的思维窠臼和评价体系,多看看网友是怎样评价这些作品的;面对新生代们在驾驭新媒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失误,我们应当有宽容的心态,帮助他们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对一时听不懂、想不通的专业问题,我们应当善于学习,多多倾听;对于新媒体初创时期传播力影响力的不足,我们应当有假以时日的耐心,风物长宜放眼量。相信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远。

按照新媒体运行规律,设立新媒体人才的组织架构。谈及对网络信息人才的评价机制,习总书记的观点是:“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资历,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其中,对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在新媒体中,记者和编辑的粗放分工已经陈旧而过时,代之以项目管理师、用户体验师、开发工程师、视觉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等新型岗位。这些岗位在传统军事媒体的编制表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应当允许军事新媒体采取灵活实际的组织架构。笔者感觉,类似产品孵化室、创意工作室的组织形态,可能更有利于军事新媒体人才的快速成长。

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宽培养和使用新媒体人才的视界。互联网把世界变成地球村,新媒体人才军内有,社会上更多。对军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我们不应当简单按照自己过去的直觉、惯性来画思维延长线,而是应当以互联网开放、畅流、共享的理念来探索新的思路。试想,如果我们拆掉用人机制的围墙,让全军和社会的网络和新媒体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一个全新的军民传媒融合人才格局就会出现。

倘能如此,回到本文开头的“如果请马云帮解放军建网络”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充满信心地说,何必“如果”?马云也可以是“解放军”!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