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寨百度文库:中学生是因为孤独才玩手机吗
不可否认,使用智能手机的人越来越低龄化。所以,这样的场景,你一定很熟悉:地铁里,穿着校服模样的人,低下头颅,面朝的不再是书而是手机;同学间,只能用“点赞”重新勾勒友谊;晚饭时,一边吃饭一边将头扭向自己的智能手机,老爸老妈就象空气一样存在。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一句经典的吐槽,不禁有人会问:中学生们,是因为孤独才玩手机吗?
作为新生代的这些学生,从小就感受到成长的孤独,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身边的人不一定与自己聊得来,相聚也是“集体孤独”。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孤独的他们潜移默化中又被移动互联网绑架,只能借助智能手机,沉溺于“虚拟现实聊天”社交圈。
正因为这种“集体孤独”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单一现实社交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归属感。他们需要的是兴趣维度的沟通,于是,只好借助移动互联网寻找。
小编有个表妹,标准的00后学生,但有轻度的社交焦虑。
每次去学校上课,她都坐最后一排没人的地方,如果有人过来跟她搭讪,她就会很紧张。她这么内向,不仅班里同学,连寝室同学,平时都很少交流,唯一的几个好朋友,还是小学认识的,上中学后,都还不在身边。
不过,她却有她的社交生活。她最近迷上了一款新生代学生群体的动作聊天APP“压寨”,在里面,她扮演一个可爱的小萝莉。在寨群里,她很热心,也很幽默,混得如鱼得水,很受欢迎。这让她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现实聊天”中。
有一天,寨群的几个群员,其他学校的,特地过来面基。她很焦虑,犹豫着要不要去见他们。小编问她担心什么,她说担心他们发现,真实的自己和网络上那个活泼可爱的小萝莉并不一样,让他们失望。
最终她重重心理障碍,下很大的决心,还是去了。回来以后,我看她好像不是很开心,就问她:
“感觉怎么样?他们对你印象好吗?”
“不怎么样”,她说,“他们对我的印象倒是不错,可是他们跟我想象得一点都不像。”
……
小编认为,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更多的人把社交生活从现实迁徙到了网络。而智能手机成了一个随时可以让精神完成穿越的接口。象手机QQ、微信诸如此类的聊天软件,缓解了中学生们一部分的孤独,毕竟他们建立了自己兴趣图谱中的新的人际关系,认识了新的朋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新的孤独。就象此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现实的社交生活中,因为智能手机,于是,你在这里,你却又不在这里。别人在这里,但你最想说话的人却不在这里,因为他或她正在手机那头跟你聊天。
移动互联网信息交流的碎片化,加剧了这种孤独感。“碎片化”不仅是说信息的碎片化,同时还是指人格的碎片化。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愿望来展示自己的网络形象,我们只愿意展示自己想展示的一面——也许那一面是优雅睿智博学可爱的;我们也只愿意接受别人让我们感觉有用、舒适且有趣的那一面,我会把其它部分藏起来,而正是这个“藏”的动作,加重了我们的孤独。因为无论我们以什么形式与人交流,我们心里总会有一部分,期待自己能以真实而完整的形象示人,也期待别人能够理解、接纳和回应我们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当这种期待得不到回应,于是,表妹们再次陷入新的孤独。
小编小的时候,只有磁带和录音机(一不小心暴露了年纪)。你想和谁分享一首歌,就得揣着磁带和歌词纸,跑去她家,并排坐着安静地听。她也许还会跟你借歌词抄写,因为她不知道20年后,你可以在搜索引擎随意找到任何一首歌的歌词。
当然,那时候,小编都料想不到这一切会如此方便。以为一旦毕业就各奔东西,人海茫茫难以寻觅,这些磁带和歌词就会像夏日阵雨,过了某个下午就什么都不剩。那时一定不知道20年后,社交网络给了小编无数方式可以找到她。高科技能够找到一切,但没法让你回到20年前,那个没有高科技,担心失去一切,于是并肩听歌,根本想不到遥远未来的周日午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东西变了,比如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变多了,智能手机让我们随时在线了。但是有些东西又没有变。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还是一样的复杂,我们还是像两只豪猪,冷了,想靠近取暖,近了,却害怕相互伤害。问题在于,在移动时代,接近或者远离都是太容易,我们只需要一个上线或者下线的动作,就可以接近一个人,或者离开一个人。殊不知,以前的人是有了感情才进行交流,而现在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感情而进行交流。
所以无论是QQ还是微信,移动互联网对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影响,不在于沟通是否便利,而在于是否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帮助这些中学生们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帮助彼此相互了解和欣赏,再以真诚和耐心,理解和包容。当他们以完整的自己,与另一个完整的人交往时,也许他们就不那么孤独了。